芳庫伯塔爺爺⽣⽇快樂!
今天 2025 年 02⽉24⽇是加泰隆尼亞籍世界攝影史殿堂級⼤師 Joan Fontcuberta 瓊・芳庫伯塔爺爺的 71 歲⽣⽇!
瓊・芳庫伯塔爺爺 1955 年 2 ⽉ 24 ⽇⽣於⻄班牙加泰隆尼亞的巴塞隆納市。
對台灣攝影界朋友⽽⾔,瓊・芳庫伯塔這個名字應該是非常陌⽣,但他卻是1980年代以後歐洲當代藝術的代表性⼈物,甚⾄有⼈稱他為「⼿屈⼀指的歐洲當代攝影家」。因為⼩時玩⾃制炸彈時的失誤,讓他失去了⼀根⼿指頭,他經常⾃嘲說,缺⼀根指頭使他成為⼀名糟糕的攝影家,但是在歐洲當代攝影界,他的攝影成就卻無⼈能 比。2013 年的哈蘇國際攝影獎不過是他冗長的攝影成就名單裡的⼀項。在他之前的這個獎的得主包括安塞爾-亞當斯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視丘在2012年提出的「攝影的進化」斷代中把 2010 年開始的「攝影4.0版時代」定義為「影像⽂學」的時代。也許會有⼈對:「影像」如何成為「⽂學」?仍有疑惑。 簡⽽⾔之,「⽂學」就是⽤⽂字當作媒材撰寫/創作虛構且具備形⽽上內容的故事,「影像⽂學」就是⽤影像當作媒材撰寫虛構/創作且具備形⽽上內容的故事。剛剛才在⽇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展過的 Alec Soth 的 “⼀個關於房間的房間”的展覽和 Photobook 就是「影像⽂學創作」的最佳例證。這也是視丘向來主張 2010年才出現的最新影像創作形式:Photobook 這個名詞正確的中譯應該是「影像長編⼩說」,⽽不是⼀般簡稱的「攝影書」⽽已的原因。
芳庫伯塔在當代藝術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早在 1984 年他就開創了⼀個全新的影像⽂學創作形式:他使⽤在當代社會中「科學博物館」或「美術館」正式展覽的規格與形式,⽤鉅細彌遺、規模龐⼤;乍看之下屬於真實的科學或歷史⽂獻的視覺、⽂字、⾳訊資料進⾏他的影像⽂學創作。他積極使⽤只有在科學期刊才會出現的影像與⽂字資料,或者看似呆板卻習以為常的科學模型、化⽯、動植物標本或已經刻意「做舊」的影像透過我⼤眾早已在新聞、廣告、博物館展覽中習慣的影像視覺語⾔來傳遞他在創作中想要讓我們相信「那是真實發⽣過」的訊息,最後卻⼜在展覽的某些⾓落中故意留下線索,讓觀者驚覺⾃⼰正在經歷的這個展覽其實是芳庫伯塔要我們真⼼相信 的;⽂學等級的虛構故事(⼀場⼤規模的騙局)。
從 1984-2016 他共創造出 14 個⼤型虛構故事,展覽展出的地點都是歐洲各國的國家科博館等級的機構。他的展覽經常⽤「不存在事物的照片」、「比虛構更奇怪 Stranger Than Fiction」等字眼為展名,也常常被記者冠以「現代特洛伊⽊⾺式」展覽、「攝影騙局」之名。
- Herbarium (1984)
- Fauna (1987)
- Constellations (1993)
- Artist and the Photograph (1995)
- Sputnik (1997)
- Hemograms (1998)
- Sirens (2000)
- Pin Zhuang (2001)
- Karelia: Miracles & Co. (2002)
- Orogenesis (2002)
- Googlegrams (2005)
- Deconstructing Osama (2007)
- Camouflages (2014)
- Trauma (2016)
芳庫伯塔認為他的創作理念來⾃他曾在⻄班牙獨裁法蘭⻄斯科·佛朗哥統治下過了20年。在他 26歲把⼈⽣⽅向轉向攝影創作之 前,他和⽗⺟親都在廣告界⼯作。他說:「「我的作品--我不想⾃命不凡--是教育性的。是⼀種懷疑的教育,保護我們不被操控。我們想要相信。相信是比較舒服的,因為不相信意味著努⼒、對抗。我們被動地從電視、媒體和網際網路接收⼤量資訊,因為我們不願花費精⼒去懷疑。」他認為⼀般⼤眾都是「在理智上偷懶」,也因此觀眾參觀科學博物館裡舉辦的芳庫伯塔的展覽,需要花費許多批判性的精⼒。⼀旦你揭穿了這個騙局,另⼀個問題就會出現:你為什麼要相信你所看到的任何東⻄的真實性,即使它帶有⼀個值得尊敬的博物館的印記?
這正是芳庫伯塔爺爺畢⽣作品的核⼼精神,他⽤他的作品來向總是習慣於「在理智上偷懶」的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相信你所看到的任何東⻄的真實性,即是它是⼀張照片?
芳庫伯塔是⼀個徹頭徹尾的英雄偶像反叛者。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可以引⼈入勝、如此有效地騙倒⼤部分觀眾,在於他在作品中隱藏的機智、尖刻的幽默、刺耳的智慧以及天衣無縫的表現技巧,他將所有要向觀眾的「理智上的懶惰」挑釁的計謀都精⼼設計注入展覽之中。
1984年他和著名捷克思想家 Vilém Flusser 威廉-弗魯瑟(著名的「攝影的哲學思考」⼀書作者)合作的第⼀件作品:「Herbarium 標本室」那些看起來與世界攝影史上 Karl Blossfield的著名作品極度相似的各種植物標本,其實都是他攝影棚裡的⽔管⽻⽑之類的拼合⽽成的。弗魯瑟稱芳庫伯塔是歐洲最重要的攝影師之⼀,因為他明⽩照片的真正意義:記錄不存在的東⻄。
在1995年藝術家和他們的照片系列中,芳庫伯塔「想像並實現了20世紀⻄班牙最偉⼤的四位藝術家,即畢卡索、米羅、達利和塔⽪斯的攝影作品」、 他混合了事實(畢加索確實曾與 André Villers合作創作了⼀系列⽯版畫,名為「Diurnes」)與虛構(虛構⼀位研究員最近發現了該系列中被丟棄的圖片)。這個展覽的⽬的在於提醒觀者探索策展⼈與博物館的想法或立場是如何影響⼤眾對藝術的觀感。
1997年的 Sputnik 展覽,描述⼀位在1968 年,俄羅斯太空⼈ Ivan Istochnikov 和他的狗在⼀次例⾏太空漫步中失蹤的龐⼤故事,不淡惹惱了當時⼀位俄羅斯⼤使威脅要提出外交控訴還認為這個展侮辱了「俄羅斯的光榮過去」。其實 Ivan Istochnikov 就是瓊・芳庫伯塔的俄⽂翻譯,展覽中反覆出現的蘇聯太空⼈的照片都是芳庫伯塔的⾃拍照。
芳庫伯塔堅稱現今影像的流通對於建構其意義比其實際內容更為重要。這個觀念正好與台北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在2010年就提倡,「攝影術這個名詞已經消失,攝影4.0版時代其實就是『影像傳播的時代』。」不謀⽽合。影像傳播時代就是⼈們積極且⼤量使⽤影像傳遞訊息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影像拍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藉著這張影像的⽤法,想要向觀眾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芳庫伯塔1979 年到 1986 年間,他在巴塞隆納⼤學美術學院擔任教授,之後就靠藝術謀⽣。1980 年,他共同創辦了⻄班牙/英⽂視覺藝術期刊 PhotoVision,⽬前仍擔任總編輯。1993 年起,在巴塞隆納龐培法布拉⼤學擔任視聽傳播教授。2003 年在哈佛⼤學擔任視覺與環境研究的客座講師。
1994 年獲法國⽂化部頒發「藝術與⽂學勳章」。1996 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藝術總監。2005 年和 2009 年在阿爾勒攝影節展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