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Pfahl 約翰·普法爾,生日快樂!
今天 2月 17 日是已故世界藝術史殿堂級大師約翰·普法爾 86 歲的冥誕日。約翰·普法爾 1939 年 2 月 17日生於美國紐約市,2020 年 4 月15日因為新冠肺炎歿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得年 82 歲。
約翰·普法爾畢生致力於拓展「圖像藝術」與「風景攝影」疆界的先知型拓荒者,在已經失效的普法爾官網裡,就刊登了他從 1974 年到 2010 年之間創作的 17 個系列的作品。幾乎每一個系列都是普法爾站在前一系列的成就基礎上,更近一步向擴張圖像藝術與風景攝影境界的未知領域往前探索足跡。
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他的成名作,1974 -1978 年之間的「Altered Landscapes 被改變的風景」系列以及1978 - 1981 之間的「Picture Windows 窗的圖像」系列。
這兩個系列作品在世界攝影史上都是石破驚天的地標型作品。它不僅是世界最早使用彩色攝影作品探討觀者視覺本質在網膜像與視覺像之間糾葛的作品,觀者在觀看這些作品時在大腦中被作品影像激盪出來的「既是,又不是」的辯證思維過程,正使得譜法爾的作品具備了視丘攝影教學中「好照片的十個層級」中位居第八級「具備哲學思考空間、積極誘導觀者進行視覺辯證思考」型的創作。
普法爾所使用的「Altered Landscapes 被改變的風景」系列名稱中的「Aletred 被改變」,恐怕也是翌年才出現的;後來影響世界攝影藝術史,或說世界圖像藝術史上的史詩級展覽:「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新地誌攝影:被人改變了的風景攝影照片」(1975年10月到1976年2月在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喬治・伊斯曼莊園的國際攝影美術館展出)展名的由來。
普法爾開始創作「被改變的風景」系列的第一年1974年,正是國際攝影界已經像神一般存在的安瑟爾・亞當斯被邀請前往為剛剛起步的世界第一個國際攝影節:第一屆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加持」的那一年。
當時安瑟爾・亞當斯的世界名聲已經身居風景攝影界如「神山」般崇高巨大、不可動搖的地位。1970年代也是成功地推動「攝影是藝術」的美國「攝影文化熱潮 Photo Boom」剛剛啟動不久的年代。
當時,幾乎整個世界對「風景攝影藝術」的定義就是由安瑟爾・亞當斯所定義的那樣:用泛焦全景深 pan focus 及分階影調控制法 Zone System 攝影並由作家親手在暗房印製鹵化銀照片的 20” x 24”大小,雄偉、崇高且不論在影像中的風景或攝影技巧上都是純淨、毫無瑕疵的大自然黑白影像。
就在全世界都認為「安瑟爾・亞當斯=風景攝影藝術」的這個年代,年方 36 歲的約翰·普法爾卻開始用「彩色負片」拍攝鏡頭前方的風景在攝影家按下快門之前已經被攝家「改變了」的全新思維的風景攝影作品。
普法爾的成名作「Altered Landscapes 被改變的風景」系列可能是世界攝影藝術史上第一件,且是標竿型的:「向觀者的視覺本質挑戰」的作品。是提醒觀者「你正在觀看的,並不是三次元的攝影現場」,而是一件「平面的」且是「被全新創造出來」的圖像;亦即:提醒站在作品前的觀者:「你正在『閱讀 read』這件作品,你不是在『重讀 reread』作者親臨的拍攝現場」。
英國視覺文化學者 Chris Jenks 在 1995 年說過的銘言:「視覺感受到的,看見的,知道的,這三件事已經糾纏不清。Looking, seeing, and knowing have become perilously intertwined.」也許最能夠解釋人們在觀看任何影像時沒有清楚釐清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這句話出現的 19 年前的1974 年約翰·普法爾在創作時正在思考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人們在觀看攝影影像時通常是用他「知道的 knowing」認知模式的思維認為他正在「重新閱讀 reread」攝影家攝影當時親臨的;屬於三次元的攝影現場。但是在觀者正在觀看攝影影像的當下其實正在用;或說應該用「Looking 感受到」認知模式的思維來「閱讀 read」眼前的;二次元的平面靜態影像。因為缺乏學習,絕大部分人觀看攝影影像時,都不自覺地落入Chris Jenks 所說「糾纏不清」的陷阱,而誤讀了攝影影像中的內容而不自知。這也是 2025年攝影的進化已經進入攝影5.0版時代,「攝影影像已經無所不在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Image: The Omnipresence of Pictures」,「攝影已經成為普世價值 Photography is a Human Universal」的時代人人們都需要學習「如何觀看影像?」的原因。
換言之,普法爾的前兩件成名作系列,就是用自己的視覺藝術創作「向觀者的視覺機制提出挑戰」為核心內容的藝術作品。普法爾這種超越時代的創作境界正是視丘攝影藝術學院教學中經常強調的:作為文化、影像、藝術本質所要求的是「視覺性、豐富性、獨創性、完成度、思考性、深刻性、人文性、時代性、超越性」等特質條件中最高境界的「超越性」。
很遺憾的,1970年代也是全世界對「什麼是攝影藝術該有的?什麼是不該有的?」的定義是由時任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 攝影部主任;有「薩皇」之稱的約翰·薩科夫斯基 John Szarkowski 「說了算」的時代。
MoMA 攝影部不僅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成立攝影部(等同於承認攝影是藝術)的美術館,更是由資方代表 David H. McAlpin 和學術界代表 Beaumont Newhall(策展人)以及攝影界代表 Ansel Adams 共同推動成立的。這樣的歷史背景任誰都不難想像安瑟爾・亞當斯對風景攝影的定義在 MoMA 攝影部(尤其是約翰·薩科夫斯基)決策所造成的長遠影響。
就像電腦有PC 和 Macintosh,錄影帶有 VHS 和 Betamax 一樣,對美國攝影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打從 1965 年全美啟動的「攝影文化熱潮 Photo Boom」開始,美國對攝影藝術的是非對錯的認知就分成紐約 MoMA 和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由柯達公司(世界攝影科技發明、商品市場的定義者)創辦人喬治・伊斯曼莊園 Geroge Eastman House 改裝而成的國際攝影美術館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簡稱 GEH)兩大陣營的對峙。MoMA 的攝影藝術觀以攝影部主任約翰·薩科夫斯基為代表,GEH 的攝影藝術觀則以畢生對美國攝影教育與策展有深遠巨大影響的 GEH 策展人內森·里昂 Nathan Lyons 為代表。
遺憾的是:從1968年就開始在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 Rochester Insitiute of Technology 攝影系教攝影長達 15 年的普法爾對攝影藝術的觀念,想當然耳是屬於 GEH 陣營。更可悲的是,從 1962 年到 1991 年約翰·薩科夫斯基在 MoMA 攝影部擔任主任長達 29年,基本上直到 1980 年代初法國文化部立志要把「世界攝影話語權」從美國手中搶回來之前,全世界的攝影藝術都在「薩皇統治」之下,至今「薩皇統治」恐怕仍影響著許多藝術與攝影機構的選擇,以決定在那段歷史中,哪些攝影作品值得考慮與展出。
這樣的歷史背景正是對大多數攝影人而言,約翰·普法爾在世界攝影史的地位普遍被低估、被忽視,甚至還有許多人還不知道約翰·普法爾的存在以及「向觀者的視覺本質挑戰」的影像創作領域存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