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寶20220910
1951年在德國發起「主觀攝影 Subjective Photography」提倡「攝影應該關注人們內心世界、反映作者內在精神狀態」的德國攝影家奧托·史泰納教授(Otto Steinert 1915~1978) 在1948年創作的「俏皮的點 Playful dot」是最典型的「非具象世界 non-objective world」型攝影作品。
「非具象世界 non-objective world」這個名詞源自原蘇聯藝術家卡西米爾·馬勒維奇(Kazimir S. Malevich 1878~1935)在1915年提倡的「至上主義 Suprematism」。反對(把視覺可見事物畫得惟妙惟肖的)自然主義繪畫的馬勒維奇認為,繪畫應該像沙漠一樣,觀看的人在畫裡面「看不見任何具象事物」,但是對畫面內容卻有強烈「感受」。
Playful dot, 1948 Otto Steinert 1915~1978
在攝影諸多類型中,與奧托·史泰納「俏皮的點 Playful dot」的非具象世界型攝影作品相對極的,則是在世界攝影史佔有一席之地的著名攝影家羅馬尼亞裔美國人馬丁·孟卡西(Martin Munkácsi 1896~1963)1930年在非洲中部坦噶尼喀湖邊拍攝三個小孩歡喜迎向湖邊水浪奔跑的「Three Boys at Lake Tanganyika 坦噶尼喀湖邊三小孩(第四個只有右手入鏡)」。
對世界攝影史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Three Boys at Lake Tanganyika」代表著以「具象世界 objective world」為主要內容的「街頭攝影」的最高境界。
在世界攝影史上攝影作品的諸多類型 Gerne 裡面,通稱報導攝影 Reportage photography,在中國稱為紀實攝影,在美國稱為新聞攝影 Photojournalism 都屬於以鏡頭前方「具象世界事物狀態」為影像主要內容的的「街頭攝影 Street photography」。而,世界攝影史上街頭攝影類型的最著名代表性攝影家,恐怕就是人盡皆知的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葉-布列松(Henri Cartie-Bresson 1908-2004)了。
Three Boys at Lake Tanganyika, ca. 1930 Martin Munkácsi 1896~1963
卡蒂葉-布列松在 1952 年出版了名為「決定性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的第一本攝影作品集。從此以後,不僅「決定性瞬間」成了攝影作品最高標準的代名詞,甚至出現:「學英文要從ABC開始學,學攝影則要從 HCB開始學」的諺語(HCB是卡蒂葉-布列松法文姓名的縮寫)。以戰爭攝影著名的西班牙攝影大師羅伯·卡帕(Robert Capa)曾經將「決定性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攝影作品集比喻為「攝影的聖經」。
「決定性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法文本原名是 Images à la Sauvette(英文直譯應該是“images on the run” 意即:“奔跑中的影像”)。卡蒂葉-布列松為「決定性瞬間」下了這樣的定義:在街頭抓拍的攝影家應該具備一種能夠在攝影現場「捕捉到『絕妙瞬間』的敏銳直覺」。這「絕妙瞬間」就是事件進行的最高潮時,影像的幾何構成也恰恰處於最完美狀態的那一瞬間。換言之,當鏡頭前方正持續進行的某種事物狀態剛剛進入最高潮時,攝影家觀景窗裡面涵蓋的一切幾何圖形結構也正好處於絕對完美構圖的狀態。卡蒂葉-布列松把這個絕妙瞬間稱為「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葉-布列松承認他認為一張優秀攝影作品應該具備「決定性瞬間」的觀念其實是從看了馬丁·孟卡西這張「Three Boys at Lake Tanganyika 坦噶尼喀湖邊三小孩」的作品而得到啟發的。換言之,如果沒有這張「坦噶尼喀湖邊三小孩」這世上恐怕就沒有「決定性瞬間」的觀念出現了。
1978年7月26日到10月2日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攝影部主任約翰·薩寇斯基 (John Szarkowski 1925-2007)策展了一場名為「鏡子與窗戶:1960年至今的美國攝影 Mirrors and windows : American photography since 1960」。薩寇斯基將他選出來的187件作品分成對極性的兩類,一種稱為「鏡子型」,另一種稱為「窗戶型」。薩寇斯基給他所說的鏡子與窗戶下了如下的定義。鏡子型作品是:攝影師在作品中將自我投射到世上的事物和景像上時的感性的浪漫表達 “a romantic expression of the photographer's sensibility as it projects itself on the things and sights of this world”。窗戶型作品則是:攝影師在作品中探索外部世界的所有存在和現實 “through which the exterior world is explored in all its presence and reality.” 。
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奧托·史泰納 1948 年的「俏皮的點 Playful dot」是一種朝向人心深處的「內向型」影像,也是典型的以形而上的非具象世界為內容的「鏡子型」影像。馬丁·孟卡西 1930年的「坦噶尼喀湖邊三小孩」是朝向外部世界觀看的「外向型」,也是典型的以形而下的具象世界為內容的「窗戶型」影像。
視丘影像美學LIVE第一屆同學戴鈺恬 Gina Tai 在課程賦予的作業:「從視丘世界暨台灣攝影史殿堂級大師經典作品資料庫裡面,找出兩張大師作品進行再創作」時,用她的直覺挑選這兩件作品,並且使用影像媒體語言先把「坦噶尼喀湖邊三小孩」從正相轉換成負相,並稍稍調整角度之後,將兩張大師作品的影像融合成一件「全新作品」確實具備非凡意義。
我們好像可以這樣比喻:2022年在台灣戴鈺恬 Gina Tai 的一顆小腦袋,把1948年德國一位攝影教授的腦汁與1930年羅馬尼亜藝術家創作的腦汁,混編重組之後,成就了這件新作品,意義確實非凡。
【視丘影像美學LIVE_線上課程】肯定是一堂超乎您所求所想;既能增進您的智力,更能提高您生活品味的課程。
課程詳細介紹:https://reurl.cc/VEo8AN
預計開課日期︱2022/10/28(五)
時間︱每週五 20:00-22:00
#享受解讀影像的樂趣 #挑戰燒腦的課程 #提高生活品味 #提升您的智力 #改善您的文字與口語表達 #改善您的人際關係 #世界暨台灣攝影史 #影像美學 #多元影像解讀 #創造力 #感受力 #從此不再害怕進美術館 #開始替IG影像分等級 #從此能夠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培養創造力從提升感受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