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美學 上課心得(第一階段)
一種不同往昔的鍛鍊--
過去的視覺訓練中,很少就感性感受力部分練習。極度的理性訓練,在藝術史脈絡中找尋各個 藝術派別的共通與獨特風格,理解藝術家生平遭遇、思想脈絡風格轉變、科學比對畫作真假是 學習時的日常風景。
而在這裡,觀者直面作品為首要,回歸「我」和「作品」的相遇,讓作品和我的過去、我的生 活經驗、我的人生閱歷相撞擊。攝影者所思所慮不在觀者這波的考量範圍,所以在這裡的書寫 中不能查任何文字資料,按耐住想知道攝影史脈絡中的作品風格,開啟了我和作品最直覺的初 相識。雖然認知和感性常常抗衡,尤其第一階段結束時,攝影史的背景知識朝感性小船如驚滔 駭浪襲來,一襲猛浪震得人不知所以,仍然得奮力搖著小槳跟隨遙遠前方老師和同學微弱光影 前進,希望有一天得以撥雲見日啊。
老師花很多篇幅將畫面與學理連結,解釋為什麼觀看時產生這種心理知覺;也導讀很多理論, 科學的、生理的、視覺心理的。以前求學時囫圇吞棗的包浩斯、完形心理,在這裡實例印證, 也恍然大悟。要在作品裡面感受到空間、時間、人生哲理、宇宙浩瀚、味嗅視觸等各種知覺; 離開攝影後,感受風花雪月、生命際遇的人生況味,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啊。那時心會是柔 軟、與萬物同感的吧。
關於功課書寫--
在這裡最重要的是每週的影像書寫。
功課好寫嗎?很難寫,寫很久,但是老師寫得比我們多。
第一周拿到題綱與說明時,認清字義與理解老師說明與範例便花費半天,而且是在自認為的瞭 解下書寫。老師說寫 3-5 件作品,第一周寫了三四天,很多的時間在「看」,放大看細節、縮 小看整體;腦袋想到底要寫些什麼?沒有坐在電腦桌前時,腦袋也在運轉,然語彙貧瘠,書寫 困難,也很懷疑自己的書寫是否吻合題意。同學說一張照片要看 4 個小時才寫得出來,這真是 大家共同的感受啊。
學生寫得很辛苦,老師輕鬆嗎?
幾次上課來,發現老師比學生辛苦和認真。課前,老師便很慎重傳來近 20 頁的課程設計理念 與課程內容說明。上課後老師每週提早一天整理 20 幾位同學的報告,分析歸納整理同學問題, 製作上課講義、循序漸進重整每周要思考的問題。老師為了詳實敘述而書寫 5 頁之多的思考問 題,也許同學回答書寫只需 1-2 頁。相較之下,每週我們的書寫較單純,只要聚焦在這幾張照 片,而且有固定書寫的題目。
透過書寫與討論,每週一點一點的, 我們逐漸尋回遺失的感性、感受力。
作業可以不寫嗎?
所以作業可以不寫嗎,可以吧,老師很寬容的。只是這不是學校功課,是自投羅網,自找的, 不是要向老師交代的,好吧,來自我要求每週定時定量盡力完成功課。
沒寫到的作品,討論起來,思慮要好一陣子才會進入狀況。除了每週書寫的那幾件,為了維持 作品的新鮮感,其他作品眼神基本上都是略過的。沒寫過的作品,便沒有仔細觀看或感受該作 品,當然可以從老師和同學討論中醍醐灌頂,但因個人思考反應慢,往往還在回味時,討論已 到下一波了。
在這幾週學到的還需要反覆咀嚼,和當初書寫題目的連結,直到現在還沒消化完呢。
當謎底揭曉時--
我還在糾結於擺拍與紀實時,攝影師早已自由穿梭其中。轉念一想,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超現 實思維是那個時代共通性,各創作者使用自己擅長的藝術語言表達意念,有超現實繪畫、電影、 音樂與文學,當然也會有超現實性的攝影表達,如同現在的 PS,只是早期攝影師更辛苦多張疊 套,但,攝影師創作得自由自在;而身為觀眾的我,卻自限於「這是真的還是攝影師擺的?」 思維中。
攝影從來都不是我所認為的表象啊。